
葉宗倫展示收獲的葡萄
眼下,正值葡萄成熟的季節。6月28日,記者走進清升鎮火燒店社區殘疾人種植大戶葉宗倫的葡萄園里,只見園內一串串珍珠似的葡萄藏于藤蔓間,葉宗倫和妻子正忙著采摘。“快去摘兩筐金優葡萄,顧客剛打電話說一會兒來拿。”葉宗倫一邊給葡萄摘掉保護袋,一邊叮囑妻子。
“最近每天都是大晴天,葡萄被陽光曬一曬,成熟得更快,糖分累積得更好。”說話間,葉宗倫拿起剪刀對準葡萄藤咔嚓一減,一串紫玉般的果實就收入囊中。“我家種有20余畝葡萄,主要有巨峰、雨水紅、金優、金手指等品種,畝產達5000斤左右,除去損耗,一年產值30余萬元。”葉宗倫看著碩果累累的葡萄園,難掩欣喜。
然而這份喜悅對他而言來之不易。
今年53歲的葉宗倫是地地道道的清升鎮人,小的時候由于右手碰到了火爐,加上后期處理不當,最后沒能保住右手拇指和食指,被認定為四級肢體殘疾。但命運的不公和生活的重擔并沒有讓他屈服。
“我20歲就出去打工,當過水泥工、打石匠,修過路鋪過橋,哪有活我就去哪里。”后來,葉宗倫回到家鄉一家工廠上班,但沒過多久,工廠效益不好倒閉了,此時葉宗倫有了回鄉創業的想法。
機緣巧合下,葉宗倫得知兩個朋友正在發展種植葡萄,收益不錯。“再加上社區干部的引導,說當地正在大力發展鄉村旅游,家家戶戶通公路,種植經果林有前景。”于是,葉宗倫在朋友和政府的幫助下,承包了20余畝地種植葡萄。
然而萬事開頭難,種植葡萄的第一年就出師不利。“2015年3月19日,我一輩子都不會忘記,那天我和妻子親手把枯死的葡萄苗一株一株地拔出,那種感覺太難受了。”提起當年,葉宗倫感慨不已。
原來,剛開始種葡萄,由于不懂技術,葉宗倫施肥過多,有10畝地的葡萄幼苗出現枯黃變黑,葉宗倫和妻子想盡各種辦法仍然沒能救活那批幼苗。第一次創業失敗,家人都勸他放棄,但葉宗倫選擇咬緊牙關扛過去,“別人越說我不行,我越要證明我能行。”
吃了大虧后,葉宗倫對種植技術更加上心。一天24小時全身心撲在如何種好葡萄上,一有空就翻閱相關書籍自學;遇到解決不了的種植技術難題時,就給朋友或農技專家打電話咨詢求助;鎮上組織的果樹種植培訓班,他也從不缺席;為尋找優質高產且適合在清升鎮種植的葡萄品種,他還前往外地“取經”……
憑著永不放棄的心,葉宗倫由最開始什么都不懂,儼然成了社區里種植葡萄的一把好手,他不僅能迅速判斷出葡萄藤是否健康,還對每個階段容易出現的病癥了然于心,種植出的葡萄口感獨特,深受顧客喜愛。“葡萄掛果的第一年,就大獲豐收,平均畝產4000斤,年收入20余萬元。”提起葡萄帶來的收益,葉宗倫滿是欣慰。
種植葡萄成功后,葉宗倫也有了幫助父老鄉親的想法。他不僅指導其他果農選育果苗,教授種植方法,還幫助他們銷售,解決后顧之憂。同時,葉宗倫還幫助20余名社區群眾在果園就業,其中有殘疾人10余名。
火燒店社區8組村民蔣承芳就是其中之一。蔣承芳是一位聾啞殘疾人,以前,她和丈夫靠著在家務農和做零工,勉強維持生計。如今,夫妻倆農閑時在葉宗倫的果園里剪枝、疏果、除草、施肥,一年下來能有近萬元的收入。
如今,葉宗倫不僅種有20多畝的葡萄,還種了80多畝柑橘,果園年收益達40余萬元。“今年,我還得到區殘聯發放的獎勵資金,計劃用于果園基礎設施建設,助力果園打造成為集水果采摘、旅游觀光于一體的現代農業產業基地。”提起未來,葉宗倫充滿信心。
(融媒體中心記者 楊麗丹 通訊員 羅 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