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留守人員年紀較大、文化程度偏低,碰上事兒自己“辦不了”“拿不定主意”。很多時候,往往是會開了,事情推進不下去。這是許多村鎮在基層治理時面臨的“通病”。
如何“對癥下藥”?作為全市基層智治第二批試點鄉鎮、榮昌區首個全域數字鄉村試點鎮,龍集鎮不斷探索全域數字化治理新方法,嘗試用更加“智慧”的方式為老百姓通堵解難——
“太感謝你們了,讓我們一家人沒花一分錢、也沒跑冤枉路,就解開了20多年的心結。”8月22日,記者在龍集司法所看到,六合村村民老李前來向調解員道謝。原來就在上個月,龍集通過在全區首創的“云壩會”,用線上線下同頻的方式成功調解了老李家的房屋產權糾紛。
老李名叫李昌祥,有三個哥哥,他是“老幺”。當年老李夫婦婚后外出務工,寄錢回家由父母代為修了住房,房屋產權當時登記的是父母的姓名。時隔多年,如今父母均已去世,老李準備再次修繕住房時,卻發現自己不是房屋產權所有人,房子不能動。于是,來到龍集司法所尋求幫助。
想過戶,必須拿到法院的執行文書。“在此之前,我們需要厘清事實。僅靠打電話無法核實真實性,最好的辦法就是‘云壩會’。”龍集司法所所長蔣建秀介紹,為此他們召集當事人、見證人、調解員“面對面”坐在一起,以開放式調解方式進行,公信力更強。
“我自愿放棄該房屋的繼承權……”調解當天,通過“云壩會”的遠程設備,老李在外務工哥哥們的聲音實時傳輸了回來,在村民們的見證下,四兄弟心平氣和地化解了糾紛。
“這不是個例,最近我們陸續接到多起這樣的房屋產權糾紛,群眾頭痛得很。”蔣建秀介紹,房屋產權事關群眾居住幸福感,這些糾紛不解決好,容易轉化成基層治理中的“雷點”,而這些糾紛通過“云壩會”,能得到及時解決。
“云壩會”不止化解糾紛“有一套”,在基層治理的其他方面也“有作為”。
“要想提升基層治理軟實力,產業發展是一大關鍵。但是目前留守農村的人員年齡偏大,子女‘不在場’,老年人又做不了主,村級特色產業發展阻力重重。”龍集鎮有關負責人表示,如何讓子女“在場”?這時,“云壩會”就有了“用武之地”。
每天起早貪黑,地里的莊稼也賣不上幾個錢,清河村的賀際清夫妻倆沒少為此發愁:“上了年紀,下不了重力。想干活增加收入,又找不到好門路。”
變化發生在不久前的一場“云壩會”上。
“今天組織召開‘云壩會’,主要是想聽聽大家對我們小院經濟發展有什么好的建議,特別是咱們小院今年新建了一家‘數字蜂場’,蜂蜜產量有了顯著提升。大家對蜂蜜養殖有想法嗎……”清河村黨支部書記張軍拋出話題。
“我從來沒養過蜜蜂,不知道干這個靠譜不。”賀際清說出了顧慮。
“聽了村干部介紹,我覺得挺靠譜。這活不用下重力,可以試試……”視頻另一頭,賀際清的女兒聽村干部介紹了養蜂技術、成本與效益后,勸父母放心干。有了孩子的支持,賀際清夫妻倆有了底氣,回家就試養了幾桶蜜蜂。
賀學虎養10桶、古方容養5桶、鄭明祿養3桶……當天,通過視頻連線,10多名當地留守村民與外出務工子女“同頻”對話交流,不少村民都開始嘗試養殖蜜蜂增加收入,共同推動發展“小院+”特色經濟。
張軍算了筆賬,“上次召開‘云壩會’后,近期我們村有6戶村民加入養殖,共計養殖35桶蜜蜂,一桶蜂蜜一年能賣出700元,預計可為群眾增收兩萬多元。”
小小的“云壩會”,帶來了一系列“化學反應”。龍集鎮有關負責人介紹,“一來更加透明直觀地打通了鄉村基層治理中不少的堵點、難點問題;二是拉近了在外務工村民之間的距離,消除隔閡,讓他們及時了解到家鄉建設和發展情況,為數字鄉村建設增添‘人力’與‘智力’。”
如今,“云壩會”在服務該鎮基層黨建、經濟發展、平安法治、社會公共服務等領域都發揮出積極作用。“云壩會”上線短短兩個月時間,已推動解決2個小院發展問題,成功化解6起糾紛,幫助群眾解決疑難問題30余件,收集民情民意40條,線上接受群眾咨詢300余次,有力提升了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新時代要有新的工作方法,‘云壩會’其實就是一種新的群眾工作方式。通過‘云壩會’,向老百姓展示數字應用其實并不‘高大上’,它就在大家身邊,看得見、摸得著、用得上。”該負責人表示。
提升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任重道遠,龍集鎮的數字鄉村探索之路還在繼續……
融媒體中心記者 鄭光慧 通訊員 譚 玲
主辦:榮昌區融媒體中心 投稿郵箱:903338624@QQ.com
版權所有:榮昌區融媒體中心(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地址:重慶市榮昌區海棠大道80號 郵編:402460 技術支持:華龍網 經營許可證編號:渝B2-20030050
渝ICP備2020011814號-1 舉報電話:61471263 舉報郵箱:1647737032@qq.com
榮昌區網絡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舉報電話61471261
中華人民共和國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50120210015
渝公網安備 50022602000312號
電話:85267948 郵箱:qrmtzx12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