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后初晴,樹竹蔥翠,果蔬瘋長。和著舒爽天氣,村民沉浸初秋美景,享受豐收的喜悅。
“快點,王姐,大家都在等你‘授業解惑’!”8月2日,峰高街道千秋村,雨水沖刷一新的村道旁,王玉蘭正查看水稻成熟度。聽到催促聲,她麻溜坐上村專職副書記廖小霞的車,往相鄰的陽巖村“零工之家”趕去。
陽巖村“零工之家”今年3月才起步運行。4個月來,已吸納紫荊、大朝門、新華、櫻桃等小院的15位村民長期在此務工。
王玉蘭與廖小霞抵達時,村民們已圍聚操作臺旁,穿線、卡扣、折彎、纏膠、貼標……在一片歡聲笑語里分工制作汽車發動機連接線。
“老師,看我做的能得多少分!”“為啥做這個工序,手指起泡還費勁?”“快給我們分析分析,現在不良產品的癥結在哪里,陽巖村也想追上千秋村100%的代加工優良率。”……見“前輩”抽空到身邊指導,村民們熱情相迎、潛心求教。
“纏膠要用巧勁,手才沒那么受累。一邊卡扣固定在掛鉤上,另一邊扭轉至線路平行、線色錯開,就用拇指、食指緊捏黑膠固定,再纏繞就輕松快捷了。”
“黑膠與兩極的距離要對稱,距離控制在正負一厘米,這是質檢硬指標。我們最初做的時候也把握不準,一邊做、一邊量,時間久了眼睛就成了尺子,目測也能不差毫厘。”
“貼標的關鍵,就是白標和黑膠之間要留出一根頭發絲的距離,否則會在最后一步功虧一簣,讓產品過不了關。”
……
面對“新同事”的疑慮和請教,廖小霞、王玉蘭不疾不徐動手演示、耐心講解,毫不吝嗇分享3年來累積的實操技巧與經驗。
村民之所以信任廖小霞、王玉蘭的“手藝”,源于她們一個是這項工作的發起者,一個是“開朝元老”級員工——
此前受疫情影響,村民務工收入減少,兩人所在的千秋村“增加創收渠道”的呼吁聲高漲。作為街道最偏遠的村,勞動力少、無產業基礎等現實梗阻,讓村民掘金困難重重。
一番調研后,廖小霞嘗試“遍訪園區企業”,碰一碰為村民“拉活”的運氣。
功夫不負有心人,一次次進企問需,又一次次帶貨回村征求意見,2020年6月,村民共同選擇的性價比高,且技術含量低的項目——為重慶川捷電子有限公司代工呼吸機線穿接落地開工。
代加工點設在千秋村青杠坪小院內,以閑置的原村辦公室為“廠”,村干部帶領小院及周邊20余位村民通過進企培訓、上門送教、老帶新等方式學本領、練技能,讓大家在“家門口”吹著空調、嘮著嗑掙得一份收入,該村至此也有了一個獨具特色的集體經濟項目。
那時的王玉蘭才30出頭,眼明手快,是代加工點的骨干人才,她常掛嘴邊的一句話是:“可與鄉鄰搭檔完成、可帶材料回家操作,工作方式靈活,一點不耽誤照顧老人、孩子和家中農活,代加工點簡直就是村民的‘家工廠’。”
隨著青杠坪“代加工團”手藝好、質效高聲名遠播,重慶正恒電子有限公司等企業也拋來橄欖枝。如今,青杠坪小院代加工點已能承接23種電子產品線路代加工,產品廣泛用于電腦、手機、汽車等行業;固定員工能在兼顧家庭的同時,每月收入2000多元。今年3月,毗鄰的峨嵋社區、陽巖村也復制成功經驗設立代加工點,已長期解決50余戶群眾就近就業。
“代加工事業助農村添才又添財,如今代加工點規范成為‘零工之家’,必將為鄉村振興添彩!”“指導課”結束,廖小霞為村民們帶去好消息——
目前,峰高街道已組建“零工之家”一站式零工服務平臺,集結各村(社區)的黨員成立功能性聯合黨支部,為大家完善設施設備、撐起權益保護傘、提供關心關愛等。同時積極爭取支持,以黨組織為媒,對接企業零工需求,爭取技能培訓、小院打造等項目,進一步提升大家生活、工作條件,把崗位送到更多留守、殘疾、短暫失業、暑假工等零工群體“手掌心”,讓村民在家門口唱響“增收曲”。
“那咱們更要練好‘基本功’,用技術說話,爭取企業訂單紛至沓來、源源不斷,保障大家收入節節攀升,讓越來越多鄉鄰在家門口就業。”聞此消息,村民們的信心更足了!
融媒體中心記者 蔣坤紅 通訊員 胡露月
主辦:榮昌區融媒體中心 投稿郵箱:903338624@QQ.com
版權所有:榮昌區融媒體中心(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地址:重慶市榮昌區海棠大道80號 郵編:402460 技術支持:華龍網 經營許可證編號:渝B2-20030050
渝ICP備2020011814號-1 舉報電話:61471263 舉報郵箱:1647737032@qq.com
榮昌區網絡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舉報電話61471261
中華人民共和國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50120210015
渝公網安備 50022602000312號
電話:85267948 郵箱:qrmtzx12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