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故事我有酒,端午到榮昌“敘舊”。
這個端午節,恰逢“千年榮昌·歷史文化周”,重慶市榮昌區為此準備了二十臺文旅活動,表面看是為旅游“拉流”,實則是借端午這一傳統民俗節日,集中展示“千年非遺城,繁榮昌盛地”深厚的歷史和文脈。
鐘靈毓秀的榮昌。 榮昌區委宣傳部供圖
不來榮昌,你不一定知道,這座城市有千年建城史;不來榮昌,你不一定知道,“一片陶”“一匹布”“一把扇”這三大國家級非遺傳承于此;不來榮昌,你不一定知道,這里有四條獨特文旅線路滿足你對文脈和旅游的向往。
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豐富,促使榮昌不“遺”余力,擦亮歷史文化名城的金字招牌。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記者實地探訪榮昌,為你多維度解讀一座歷史文化名城的“歸來”。
古韻“歸來”
6月18日,全國首座電視藝術館——鄧在軍電視藝術館在榮昌區夏布小鎮建成開館。
執導了央視首屆春晚,國家一級導演鄧在軍參加開館儀式時感嘆道:“特別感謝榮昌這方沃土養育了我,父老鄉親們哺育了我!”
鄧在軍電視藝術館室內一角。劉磊 攝
早在三十年前央視為她舉辦“鄧在軍電視藝術研討會”時,就有學者提到,希望國家有一個專門的電視藝術館,系統地收集、保存、整理、拓展新興的電視藝術成果。如今,榮昌區讓這一愿景變成了現實。
鄧在軍身上有著榮昌人敢闖敢干的精神,她說,12歲的她拿著首任縣長何君輝開的介紹信,滿腔熱血地參加了解放軍,經受了十年的錘煉,尤其是軍隊文藝工作的熏陶和實踐,改變并確立了她的人生之路,1959年考進中央電視臺至今, 已度過六十三年電視藝術生涯。
建設鄧在軍電視藝術館,榮昌區有兩層考慮,一是鄧在軍身為榮昌兒女,參與打造了央視春晚這一IP級春節文化產品,對中國人民的文化認同起到了帶動作用;二是榮昌區將“鄧在軍”作為了文化傳承的重要組成部分,因為她身上有著傳統民俗文化的烙印,建設這樣一座主題藝術館,是對中華歷史文化的致敬,反過來,這樣獨有的文化載體能夠落地,也是對千年榮昌文化自信的回報。
榮昌歷史文化展覽館。劉磊 攝
與鄧在軍電視藝術館比鄰的榮昌歷史文化展覽館,更見證了這座城市厚重的歷史文脈。
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記者看到,該館設有“千年榮昌 巴蜀明珠”“昌州故里 錦繡棠城”“移民填川 融合共進”“榮昌四寶 源遠流長”“家國情懷 先賢風范”“踔厲奮發 勇毅前行”等六個單元,站在整個館,有一種“給我一小時,還你一千年”的歷史“穿越”感,從中可以理清榮昌巴蜀文化、非遺文化、紅色文化、移民文化、美食文化、農耕文化等文化體系的脈絡。
榮昌陶藝作品。榮昌區委宣傳部供圖
在同日舉行的“千年榮昌歷史文化周”歷史文化名城座談會上,重慶市設計集團徐千里董事長說:“歷史文化資源的價值,在于快速城市化的背景下,人們千方百計在尋求恢復和生活關聯的途徑,很多人不約而同的把目光投向歷史和傳統。置身于有特色的傳統街時,就常常會被那些親切溫暖,充滿生機和情趣的生活場景打動,這就回答了我們為了什么而保護。”
榮昌區將歷史文脈集中保護、利用起來,正是遵循這一理念,既是對歷史負責,又將其置入榮昌大旅游的場景,讓更多人分享到了這些獨有的文化成果。
古跡“歸來”
榮昌境內古跡眾多,有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市級歷史文化名鎮、傳統村落、傳統風貌區、歷史建筑等文化遺存。
據文物博物研究員、原榮昌區文物保護管理所所長甘勇介紹,該區不可移動的歷史文物眾多,比如報恩塔,反應了宋代最有代表性的特點,明代羅漢寺在全市也有一席之地,還有很多湖廣填四川移民帶來的“記憶建筑”,如劉家大院、敖家祠堂等一系列不同風格建筑。在文化遺址方面,則有昌州古遺址、南宋時期的瓷窯遺址等。
寧靜的萬靈古鎮。榮昌區委宣傳部供圖
在榮昌新推的“千年榮昌·歷史文化周”榮昌非遺主題旅游線路中,全市首批歷史文化名鎮——萬靈古鎮是極具代表性的一個“寶藏地”,涵蓋了當地歷史人文的方方面面。
南宋時期,由于此地通漕運兼出產宮庭貢品蜂蜜,萬靈成為了瀨溪河水碼頭物資集散地,官府的錢糧兵器都需要從這里經過,又修了一些供南來北往的客商住宿的客棧,以及堆放貨物的碼頭商鋪。宋、明時期,在這里建成一些供行商休息、住宿和堆放貨物的店鋪。康熙、乾隆年間,外省移民來到了萬靈,集資修建了會館,并修筑了供奉大禹的“禹王宮”。 清代嘉慶五年,當地紳士及鄉民,為了防御川東白蓮教起義的戰火,在水碼頭的基礎上擴建了大榮寨。歷經200多年,大榮寨城墻上幾百年的榕樹和彩繪圖案依舊殘存。
慢節奏的萬靈古鎮。榮昌區委宣傳部供圖
萬靈古鎮的煙火氣為何能賡續至今?答案是保持原生態和保留原住民。
在分析古鎮歷史文化時,重慶市城市規劃學會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學術委員會主任、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原館長程武彥就指出,要保護一部分原住民,要見人,因為沒有人,沒有原住民就沒有歷史文化可言;此外,有場景才能見生活,所以要見人、見物、見精神。
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記者在萬靈古鎮采訪時看到,這里的原住民保持著慢節奏的生活,老人們聚在老茶館消磨時間,臨街店鋪很少有人值守,游客想買千層麻花等特色小吃時,需要喊一聲店家才會探出頭來……
這種與世無爭的古鎮場景,滿足了“內卷”城市人對寧靜生活的向往,也因此成為了榮昌非遺旅游的重要目的地。
古城“歸來 “千年榮昌·歷史文化周”,體現了榮昌人對千年建城史的價值認同。 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記者從榮昌區黨史地方志研究室了解到,榮昌自唐乾元元年始設昌州,距今1265周年;明洪武六年取“繁榮昌盛”之意得名榮昌,距今650周年。 如今,榮昌又完成了從千年古城到歷史文化名城的跨越。 對于歷史文化名城,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工程方案審核專家、重慶市政府規劃委員會專家何智亞有著獨到見解,他表示,不是歷史悠久就是歷史文化名城,遺產沒有是不行的,必須要有比較豐富的歷史遺存;歷史文化名城不只是寫在歷史書上,更強的是“城”的實體、形態、可觸及的概念;有了歷史文化遺產不能擺在那,要保護、利用、活化;要讓文物和遺產活起來,推動其創造性的轉化,創造性的發展,講好城市故事,傳遞城市聲音。 榮昌區委區政府為了讓自身的歷史“增值”,三年前開始謀劃歷史文化名城的申報。彼時,全市僅萬州、合川、江津三座歷史文化名城,去年,榮昌正式榮列其中。不過,市政府規委會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委員會要求榮昌,在一年內要制定榮昌作為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的規劃。本月初,榮昌區專門召開了第四屆規委會第五次會議,審議了兩個規劃,分別是《榮昌重慶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2023-2027》和《榮昌區城市更新專項規劃》,對如何運營好“歷史文化名城”做了更深入的決策部署。 榮昌區形成了這樣一個共識:要文化強區。千年的榮昌面臨千載難逢的機遇,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渝西一體化發展,就得扛起這個千斤重擔,認真的把中央、市委關于歷史文化保護的方針政策落實好;要制定完善保護的規劃方案,保護什么、怎么保護,明確保護主體責任是誰;要落實保護責任,加快保護工程的實施。 從精雕細刻一個歷史人文主題展館,到保護古跡和挖掘非遺,再到為“歷史文化名城”做好統籌規劃,榮昌區在傳承和發展之間,達成了最好的平衡。 主政者說 榮昌區委書記高洪波: 今后每年舉辦歷史文化周 形成尊重歷史文化的氛圍 習近平總書記出席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他強調,在新的起點上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我們在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要堅定文化自信、擔當使命、奮發有為,共同努力創造屬于我們這個時代的新文化,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 近年來,地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橋頭堡”位置的榮昌區,在工業賽道一路快跑,是全市發展最快的區縣之一。今年端午節,榮昌突然放出文化大招,通過舉辦“千年榮昌·歷史文化周”,來全面展示文化軟實力。在榮昌區委書記高洪波看來,尊重歷史,才能把握當下,決勝未來。 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榮昌為何要建鄧在軍電視藝術館? 高洪波:鄧在軍老師是中國電視文藝的開拓者、央視“春晚”的始創者、電視綜藝的引路人,是國家一級導演,更是榮昌人民的驕傲,她的成就與作品不僅是榮昌獨一無二的文化名片,也是中國電視文藝史上不可多得的瑰寶。我們建設電視藝術館,目的是讓更多熱愛電視的廣大群眾了解電視作品、培養藝術細胞、創造優秀產品,為繁榮發展中國電視事業、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作出榮昌貢獻。 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追求文化的價值認同,對榮昌來說意味著什么? 高洪波:“繁榮昌盛”是榮昌永遠的追求。我們以文化筑牢忠誠之魂,形成了具有榮昌辨識度的陶廉文化、紅色文化等品牌。我們以文化夯實產業之基,引進一大批龍頭企業,推動陶、夏布、美食等文化升級,形成獨具榮昌特色的產業體系。我們以文化塑造營商之境,開放包容、耿直豪爽的基因,天然造就榮昌“來了就是一家人”的發展氛圍,塑造了“123456”的營商環境。我們以文化彰顯城市之美,相繼建成安陶小鎮、夏布小鎮、體育文化公園等,成為了全國首批、重慶唯一全民運動健身模范區。 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今后還會“千年榮昌·歷史文化周”嗎? 高洪波:我們今后每年都要舉辦榮昌歷史文化周系列活動,這樣在全社會形成尊重歷史、尊重自然、尊重文化的氛圍。榮昌原來是農業區縣,現在成為雙城經濟圈橋頭堡城市,工業是名片,文化歷史也是名片,榮昌就有必要把歷史作為名片。 記者手記 千年榮昌,理清文脈,全面“歸來”。趕在端午檔期,二十場主題活動,發布四條沉浸式體驗榮昌的文旅線路,為更好運營“歷史文化名城”開專家座談會,榮昌區對文化軟實力的“發力”可謂又穩又準。穩的是,利用三年的時間,充分梳理文化家底;準的是,面對“歷史文化名城”運行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問題,提前做好了中長期規劃。如果說熱鬧紛呈的節會和旅游推介活動,是為了文旅消費引流,那么,對“歷史文化名城”的深度挖掘,則是提升榮昌軟實力的前瞻和務實之舉,這樣有追求的榮昌,才是真正“繁榮昌盛”的榮昌。榮昌夏布小鎮。榮昌區委宣傳部供圖
榮峰河風光。榮昌區委宣傳部供圖
主辦:榮昌區融媒體中心 投稿郵箱:903338624@QQ.com
版權所有:榮昌區融媒體中心(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地址:重慶市榮昌區海棠大道80號 郵編:402460 技術支持:華龍網 經營許可證編號:渝B2-20030050
渝ICP備2020011814號-1 舉報電話:61471263 舉報郵箱:1647737032@qq.com
榮昌區網絡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舉報電話61471261
中華人民共和國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50120210015
渝公網安備 50022602000312號
電話:85267948 郵箱:qrmtzx12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