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春意盎然,風光旖旎。走進雙河街道許家溝社區的麻竹種植基地,只見漫山遍野的麻竹舒展著綠意,郁郁蔥蔥。新生的竹葉在微風中翩翩起舞,大地煥發出勃勃生機。 打窩、移栽、培土……趁著晴好天氣,村民肖玉亮正與其他村民移栽麻竹幼苗,現場一片繁忙景象。 “這里一個月可以掙近7000元,效益高又離家近,我非常滿足。”說起在基地上班,肖玉亮滿臉喜悅,她告訴記者,去年8月她開始到基地務工,年底就到手2萬多元,比之前在家務農收入翻了幾番,這讓她今年干勁更足。 幾公里外的排山坳社區麻竹林里,基地技術人員王代能正指導農戶毛玉彬,開展修枝、清除雜草枯葉等麻竹管護工作。 “這些枯葉要堆放在麻竹底部,這樣既可以保濕又可以為其提供天然肥料。”王代能一邊介紹,一邊進行現場示范。 毛玉彬邊看邊學,不一會就掌握了基本管護要領,“今年第一次種植麻竹,沒有經驗,幸好有基地安排的老師耐心指導,讓我學會不少種植技術,這也更加堅定了我種植麻竹的信心。” 毛玉彬是一名返鄉創業的“80后”,去年在當地政府的帶動下,與麻竹種植基地簽訂分包合同,不僅能獲得種植技術指導,還有基地統一收購麻竹產品,解決銷售后顧之憂。 肖玉亮和毛玉彬的獲得感,源于雙河街道引進重慶市榮軼生態農業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榮軼公司),創新推出的“土地流轉—社區共管—隊長直管—村民分包”的麻竹產業發展新模式。 在這種模式之下,榮軼公司以租賃方式,從當地農戶手中取得1萬多畝麻竹林地經營權,按照“筍葉兩用林”的標準改造竹林,隨后將改造好的林地免費分片區承包給農戶,并對其生產的竹葉、竹筍,分別以每噸2800元和1000元進行統一收購。同時在符合相關規定前提下,公司還參照城鎮居民標準為分包農戶提供五險保障。 麻竹有人種植,管理也得跟上。為此,該公司推出了社區共管和隊長直管的管理形式。 社區共管即公司與村(社區)達成合作管理共識,由村(社區)為公司提供修路、用水用電、防火防盜等生產服務;而隊長直管則是啟用生產隊長直接管理分包農戶,讓農戶執行公司要求的麻竹管護、采摘等生產技術要求,并詳細記錄每名分包戶的日常工作內容,隊長則按照公司管理效果考核享受對應的固定管理收入和績效考核收入。 “這種模式最大益處有兩方面。一方面,解決此前麻竹林地分散、經營規模偏小、生產方式單一、管理制度不規范、組織結構不合理、產業效能低下等問題,實現轄區麻竹林地‘化零為整’的目標,促成了‘政府+企業+集體經濟組織+村民’的利益聯結體。另一方面,通過‘串聯’或培養的方式壯大分散的小農,使其成為兼具規模性、專業性、競爭性、職業性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同時,通過‘并聯’的方式克服傳統小農戶固有的弱質性,以黨建引領推動農戶積極參與農民合作社,實現農戶、農民合作社、農業企業共同參與構建專業化、聯合化生產經營服務綜合體,推進‘龍頭企業+合作社+N’的現代農業產業聯盟建設。”該公司負責人路鉆表示。 目前,該公司已在土地流轉、生產、加工、管理、市場銷售、利益分配等方面形成產業閉環。數據顯示,自去年啟動該模式以來,該公司帶動周邊200多名農戶就業,每名農戶年均增收2萬多元。 “去年我公司與150多名農戶簽訂5年的《分片承包管理合同》,今年預計公司將產竹葉0.6萬噸、竹筍1.2萬噸、竹材2.5萬噸,產值將達7000多萬元,每名農戶可增收5萬多元。”陸鉆對此充滿信心。 下一步,該公司將在當地政府的指導下,進一步整合資源,擴大麻竹種植規模至3萬多畝,帶動上千戶農戶加入。同時,不斷完善麻竹發展機制,實現規模化、集約化經營,把麻竹產業做大做強,助力鄉村振興。 (融媒體中心記者 何文杰)
主辦:榮昌區融媒體中心 投稿郵箱:903338624@QQ.com
版權所有:榮昌區融媒體中心(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地址:重慶市榮昌區海棠大道80號 郵編:402460 技術支持:華龍網 經營許可證編號:渝B2-20030050
渝ICP備2020011814號-1 舉報電話:61471263 舉報郵箱:1647737032@qq.com
榮昌區網絡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舉報電話61471261
中華人民共和國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50120210015
渝公網安備 50022602000312號
電話:85267948 郵箱:qrmtzx12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