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以“十個明確”系統概括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核心內容。其中,“第九個明確”為“明確中國特色大國外交要服務民族復興、促進人類進步,推動建設新型國際關系,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進一步強調了習近平外交思想對推動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重大意義。黨的十八大以來,理論界圍繞習近平外交思想進行全面、系統、深入研究,形成了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
研究概況
黨的十八大以來,理論界關于習近平外交思想的研究主要圍繞習近平總書記作出的重要論述、主持的重要會議以及重大節點性事件逐步深入展開,研究主旨明確、重點突出、特點鮮明,在詮釋習近平外交思想核心要義、思想淵源、理論體系等方面持續發力。
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外事工作會議上強調,中國必須有自己特色的大國外交。理論界重點從中國傳統文化、馬克思主義哲學、新中國外交優良傳統等視角入手,對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深刻內涵及其開創性、時代性、必然性進行深入研究。
2017年,黨的十九大明確中國特色大國外交要推動構建新型國際關系,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提出,充分展現了中國將自身發展與世界發展相統一的世界胸懷和大國擔當。理論界將研究重點轉向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時代背景、重大意義、豐富內涵和實現途徑,深入闡釋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重大意義。
2018年,中央外事工作會議確立了習近平外交思想的指導地位。理論界圍繞“十個堅持”掀起對習近平外交思想理論體系研究的熱潮。《習近平談“一帶一路”》《習近平關于中國特色大國外交論述摘編》《習近平外交思想學習綱要》等權威讀本陸續問世。2019年,經黨中央批準,外交部依托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成立習近平外交思想研究中心這一國家級專門研究機構。
2021年,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以來,理論界立足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緊密結合建黨百年重大契機,以回溯中國近現代史發展歷程、研究新時代中國外交理論與實踐中體現的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等為視角,闡釋習近平外交思想作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在外交領域的最新理論成果所彰顯的時代意義、理論意義、實踐意義、世界意義。
此外,理論界基于百年黨史,深入闡釋黨領導中國外交的斗爭藝術,探尋中國外交敢于斗爭、善于斗爭的根源、底氣和力量,探討新形勢下如何在斗爭中爭取團結、謀求合作、爭取共贏。理論界一致認為,勇于戰勝一切風險挑戰,不斷取得新勝利是新中國外交的優良傳統和鮮明特色,要不斷開創中國特色大國外交新局面。
研究重點
黨的十八大以來,理論界圍繞習近平外交思想的研究呈現出多角度、多方位、多層次的顯著特點,相關研究成果主要聚焦于以下內容。
1.關于加強黨對對外工作集中統一領導。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全面推進新形勢下的對外工作,必須加強黨的集中統一領導。理論界對該課題的研究凸顯“高”的特征,即政治站位高、思想認識高、研究水平高,研究內容主要包括體制機制、主要特點、實施路徑3個方面。
體制機制方面。理論界高度認同外交是國家意志的集中體現,必須堅持外交大權在黨中央,黨的集中統一領導是中國外交的最大政治優勢。理論界普遍認為,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對外工作體制機制改革取得重大成就,全國對外工作“一盤棋”意識顯著增強。同時,理論界還對黨領導我國對外工作體制機制的原則進行了總結。例如,有學者將之總結為“統一領導、歸口管理、分級負責、協調配合”。
主要特點方面。理論界一致認為,中國特色大國外交取得歷史性成就,根本在于黨的集中統一領導。堅持和加強黨對外交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是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鮮明特點。有學者指出,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始終遵循唯物史觀,堅持運用唯物辯證法、堅持實事求是,準確判斷當今世界大勢和時代發展潮流,奮發有為地推進外交理論創新、實踐創新,充分彰顯了黨對對外工作集中統一領導的科學性、時代性、創新性和人民性,塑造了中國外交的獨特風范。
實施路徑方面。理論界一致認為,做好新時代對外工作,必須不斷提升政治自覺,深刻領悟“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毫不動搖地堅持黨的領導。有學者指出,要不斷提高外交為鞏固黨的執政地位、維護國家改革發展穩定大局服務的政治自覺;要從對外工作隊伍建設、健全涉外法制等方面不斷加強和完善黨對對外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
2.關于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類命運休戚與共,各國人民應該秉持“天下一家”理念,共同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論界對該課題的研究凸顯“全”的特征,即系統性和全面性,研究內容多聚焦其歷史邏輯、理論邏輯、價值邏輯和實踐邏輯。
歷史邏輯方面。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順應世界歷史發展趨勢的必然要求。相關研究指出,當前世界正處于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時期,各國相互聯系和依存日益加深,國際力量對比更趨平衡,和平發展大勢不可逆轉。理論界一致認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符合歷史發展邏輯。有文章提到,文明雖然多元,但人類走向“共同體”的趨勢未變,在世界一體化或世界歷史已經形成了的時代背景下,人類具有共同利益與責任。還有研究表示,人類命運共同體并不是強加給“民族史向世界歷史轉變”進程的主觀臆斷,而是歷史演進的真實邏輯。針對一些國外學者和媒體對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認知誤區,理論界進行了鮮明駁斥,指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并不意味著消除國家間差異、忽視主權國家國際地位,而是更加強調共贏共享,體現了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邏輯和時代需要。
理論邏輯方面。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當代中國對世界的重要理論貢獻。理論界一致認為,這一理念是對世界共同發展的重要理論貢獻。相關研究從國際關系學不斷拓展至其他學科,主要呈現以下3種視角。一是馬克思主義哲學視角。理論界圍繞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類”概念與人類命運共同體、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對歷史唯物主義的原創性貢獻等議題,從哲學角度深入研究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理論張力和強大生命力。二是政治經濟學視角。理論界圍繞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政治經濟學意蘊展開研究,強調人類命運共同體對全球社會生產力解放發展的思想指引意義。有研究認為,人類命運共同體適應社會化大生產趨勢,主動變革滯后失靈的全球治理體系,必將促進全球生產力發展。三是社會學視角。部分研究聚焦人類命運共同體對資本主義現代性及其全球化發展道路的超越,深入探討解決世界現代性問題的中國智慧與方案,指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對世界現代性發展的理論創新。
價值邏輯方面。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反映了人類社會的共同價值追求。理論界普遍認為,人類命運共同體既是利益共同體,也是價值共同體,這一理念契合各國共同價值和精神追求。有學者指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既是利益融合的過程,也是凝聚價值共識的過程。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超越了國家、民族、文化、意識形態界限,強調不同社會制度可以相互包容、不同發展模式可以相互合作、不同價值文化可以相互交流。
實踐邏輯方面。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應對全球性挑戰的必由之路。一方面,理論界就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具體實踐開展了大量研究。例如,研究人類命運共同體在生態、海洋、網絡、公共衛生等領域的豐富實踐。另一方面,理論界還對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實踐路徑進行了探討。有學者指出,要堅定不移走和平發展道路,堅持對外開放基本國策,積極參與全球治理體系變革等。理論界普遍認為,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建設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是解決當今世界問題的中國方案,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指明了方向。
3.關于推動建設新型國際關系。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應該堅定奉行多邊主義和國際關系基本準則,推動構建新型國際關系。理論界對該課題的研究凸顯“新”的特征,即新思路、新進展,具體聚焦于內涵闡釋、理論貢獻、實踐路徑方面。
內涵闡釋方面。推動建設新型國際關系,相互尊重是前提,公平正義是準則,合作共贏是目標,實質是要走出一條國與國交往的新路。理論界對此高度認同,并指出建設新型國際關系應當使各國和各國人民共享尊嚴、共享發展成果、共享安全保障,這是習近平外交思想及中國特色大國外交實踐創新的重大成果,是國際社會共同應對困難和挑戰的正確選擇。同時,理論界還指出,建設新型國際關系應秉持正確義利觀,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關切,尊重彼此發展道路、發展模式和發展權利,將國家利益置于人類整體利益的大框架下,以互利共贏的正向激勵引領國際合作。
理論貢獻方面。相關研究審視了近現代國際關系發展歷程,在總結經驗教訓的基礎上,對國與國關系發展和人類社會前進方向作出前瞻性思考。理論界普遍認為,建設新型國際關系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國際關系理論中關于國家如何相處、世界如何發展的思想,并結合時代發展推動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有文章指出,推動建設新型國際關系徹底擺脫了零和博弈等舊思維的束縛,實現了對傳統國際關系理論的歷史性超越。
實踐路徑方面。堅持以深化外交布局為依托打造全球伙伴關系,是推動建設新型國際關系的重要路徑。圍繞大國關系、周邊外交、發展中國家關系等領域,理論界對推動建設新型國際關系的實踐路徑展開研究,提出要構建總體穩定、均衡發展的大國關系框架;要秉持親誠惠容的周邊外交理念,打造周邊命運共同體;要秉持正確義利觀和真實親誠理念,加強同發展中國家團結合作。理論界普遍認為,在習近平外交思想指引下,中國正以更加開放包容的姿態,不斷完善與世界各國的伙伴關系,推動建設新型國際關系。與此同時,關于建設新型國際關系對解決全球和地區熱點問題的積極作用,理論界也多有涉及。
4.關于積極參與全球治理體系變革和建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隨著國際力量對比消長變化和全球性挑戰日益增多,加強全球治理、推動全球治理體系變革是大勢所趨。理論界對該課題的研究凸顯“廣”的特點,即研究議題廣、學科范疇廣、傳播范圍廣,主要集中于全球治理理論、全球治理體系變革、全球治理實踐方面。
全球治理理論方面。當前全球治理赤字進一步凸顯,一系列重大理論問題亟待解決,理論界主要圍繞全球治理失靈與秩序理念原則重建、全球治理規則體系演化與治理工具創新、新興經濟體在全球治理中的話語權等問題開展研究。理論界普遍認為,已有的全球治理體系及其參與方式面臨調整和重塑,需推動多學科交叉分析,進一步把握全球治理體系的演變規律和發展趨勢。
全球治理體系變革方面。中國積極做推進全球治理體系變革的參與者,理論界深入研究提高我國全球治理能力、推進全球治理體系變革的實踐路徑。有研究指出,要始終站穩維護以聯合國為核心的國際體系、以國際法為基礎的國際秩序、以聯合國憲章宗旨和原則為基礎的國際關系基本準則的堅定立場;要增強國際機制創設力、國際話語塑造力和國際制度性話語權,加大全球化復合型人才培養力度等。同時,理論界也對中國發展觀、安全觀、文明觀等對推進全球治理體系變革的意義進行了研究。有文章提出,要把發展置于全球宏觀政策協調的突出位置,堅持以對話解決爭端、以協商化解分歧。理論界普遍認為,這些理念反映了世界各國追求發展進步的共同愿望,既具有鮮明中國特色,又蘊含人類共同價值。
全球治理實踐方面。中國始終是國際合作的倡導者和多邊主義的支持者,理論界對全球治理實踐的研究主要聚焦全球經濟治理、安全治理、網絡空間治理、環境治理、公共衛生治理和以生物、深海、極地、外空等為代表的“新疆域治理”。理論界還特別關注中國在全球治理中的角色和作用,深入研究我國在解決國際和地區熱點問題中發揮的建設性作用。
5.關于深化共建“一帶一路”合作。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推動共建“一帶一路”,深化同各國的廣泛合作,促進共同發展。理論界對該課題的研究呈現“多”的特點,即學術成果多、涉及領域多,研究內容主要聚焦區域國別、行業領域、發展路徑方面。
區域國別方面。共建“一帶一路”是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途徑,理論界從區域國別角度對深化共建“一帶一路”合作進行了深入研究,普遍認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數量多,各國國情差異明顯,需加強對各國基本國情的了解和對其未來經濟、社會發展趨勢的預測。也有研究對“一帶一路”倡議如何更好“落地生根”進行探討,指出應妥善消除質疑和誤解,減輕因國別差異對深化共建“一帶一路”合作帶來的阻力。
行業領域方面。“一帶一路”是通過多領域合作促進共同發展、實現共同繁榮的合作共贏之路。深化共建“一帶一路”合作,關鍵是實現互聯互通,共創共享發展機遇。理論界對深化共建“一帶一路”合作的研究以“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為基礎,聚焦陸海貿易通道、投資風險管理、國土資源空間布局、跨境物流、旅游合作、醫藥合作、文化傳播等具體內容分別展開研究。
發展路徑方面。理論界高度重視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相關研究聚焦基礎設施“硬聯通”和規則標準“軟聯通”,提出要實施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對外開放。有文章指出,要推動“一帶一路”債務可持續性保障、稅收、爭端解決等領域的機制化建設,進一步加強“一帶一路”倡議與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對接等。
6.關于堅決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要堅決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理論界對該課題的研究突出“實”的特征,即抽象理論研究較少,多將堅決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視為總體國家安全觀的根本目標,相關研究聚焦于統籌發展與安全、維護國家利益方面。
統籌發展與安全方面。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保證國家安全是頭等大事。發展呼喚安全的堅強保障,安全需要發展的實力支撐,新形勢下要實現高質量發展與高水平安全的良性互動。理論界普遍認為,要更好處理開放、發展、安全之間的關系,善于運用發展成果夯實國家安全基礎,塑造有利于經濟社會發展的安全環境,實現發展與安全動態平衡。
維護國家利益方面。果斷處置涉及我國核心利益的重大事件,把維護國家安全的戰略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理論界聚焦傳統安全與非傳統安全議題,深入探討應對國家安全風險挑戰的路徑。傳統安全領域,突出政治安全在國家安全中的根本地位,對臺灣、涉港、涉疆、南海等問題的歷史淵源和解決之道進行了相關研究。非傳統安全領域,理論界對金融、網絡、生物等領域安全風險問題進行研究,識別評估風險,探討應對之策。
研究展望
理論界要進一步深化拓展對習近平外交思想的理論研究,為不斷開創中國特色大國外交新局面提供堅強理論支撐。
凝聚合力,加強習近平外交思想的協同性、互補性研究。當前,雖已涌現多家習近平外交思想的專業研究機構,但由于成立時間短,不同研究機構自發性研究較多、合作性研究較少。有必要充分發揮習近平外交思想研究中心作為國家研究基地和權威平臺作用,團結調動和協調各方面研究力量和資源,依托各自優勢形成協同配合、共同推進理論創新的良好局面。
拓展內容,加強對新理念新倡議的研究闡釋。以“全人類共同價值”“全球發展倡議”等為代表的新理念新倡議是未來深入開展習近平外交思想研究的重點。習近平外交思想是與時俱進、不斷豐富的理論體系,其核心理念是回答時代之問的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要結合國內外形勢變化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體系的研究進展,深入發掘這些新理念的深刻內涵和重大意義,突出其科學性、時代性、先進性、實踐性、人民性和世界性。
加強宣介,提升習近平外交思想國際傳播能力。習近平外交思想的理論研究要用領導人生動的外交實踐說話,用有說服力的數據和事實說話,用能打動人心的故事說話,既不能陷入西方話語體系的邏輯陷阱,也不能完全自說自話。要以受眾聽得懂、記得住、傳得開的方式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進一步發揮習近平外交思想的國際影響力和感召力。(文章來源:2022年第10期《黨建》雜志;作者單位:習近平外交思想研究中心)
主辦:榮昌區融媒體中心 投稿郵箱:903338624@QQ.com
版權所有:榮昌區融媒體中心(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地址:重慶市榮昌區海棠大道80號 郵編:402460 技術支持:華龍網 經營許可證編號:渝B2-20030050
渝ICP備2020011814號-1 舉報電話:61471263 舉報郵箱:1647737032@qq.com
榮昌區網絡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舉報電話61471261
中華人民共和國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50120210015
渝公網安備 50022602000312號
電話:85267948 郵箱:qrmtzx12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