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軍(左二)查看柑橘樹長勢
6月3日深夜,清流鎮龍井廟村便民服務中心二樓,一盞螢火若隱若現。鄉村振興駐村干部張軍正半躺在床上,認真翻看《柑橘種植技術》,不時驅趕耳邊的蚊蟲。
窗外,雨聲由疏及密。張軍將書放在枕邊,輕拉薄被,嘟囔著:“雨過天晴好施肥。”
次日清晨,晴空萬里,龍井廟村1200多畝柑橘樹洗去纖塵、透著翠綠。
正是柑橘掛果關鍵期,營養必須跟得上,張軍將主要精力放在了研究施肥的技巧上。簡單洗漱后,就直接沖進一片柑橘地,檢查施肥條件。對于有經驗的農民來說,打眼一瞧就能明白的事,在張軍眼中變得異常復雜。“半干半濕的狀態,可以施肥。”他抓起一抔土仔細揉捏,認真感受土壤的水分,自言自語道。
自己檢查完不算完,種植大戶黃國強點頭才放心。雖然黃國強的200畝柑橘園在清流鎮萬畝柑橘種植規模面前不值一提,但他卻是全國百名杰出新型職業農民秦兆宏手把手教出來的“徒弟”,種植技術絕對過關。
“這兩天施肥正好。”黃國強不僅指點了迷津,還不忘扒開柑橘樹認真傳授病蟲害防治知識。
黃國強對張軍既“崇敬”又“疑惑”:“崇敬”的是,他勤奮好學的精神;“疑惑”的是,他不好好當干部,非要悶頭學農技。
“作為駐村干部,技術都不懂,咋能搞好鄉村振興?”面對疑問,張軍這樣解釋。
“取經”完畢,他立即發動村民們施肥。沒搞過一天農業,卻依靠“借”來的技術,成了村民眼中的“土專家”。之所以“惡補”農技,為的是提高全村柑橘品質。
“將柑橘變成強村富民的大產業。”這是2021年5月,在區退役軍人事務局工作的張軍被選派到龍井廟村駐村后,提出的奮斗目標。
龍井廟的柑橘種植面積大,上規模的卻只有黃國強一家。戶戶種柑橘,面積小而散,銷售全靠街上喊。加上管護不到位,柑橘的品質差,根本賣不上價。“看上去‘家家有’,實際上‘一盤沙’。”在張軍看來,壯大柑橘產業既要抓技術、提品質,又要促集中、強營銷。
談起產業發展頭頭是道,當真是搞農業的“奇才”?實際上,在其身后,有一個強大的“智囊團”——民盟榮昌區總支部全體盟員。
作為盟員的張軍自從來到龍井廟村,就多次邀請民盟榮昌區總支部頻繁前來調研,借“智”尋找發展之策。立足發展實際,他將一條條建議充分整理吸納,提出自己的見解,形成了具體全面的發展思路。
良計還需良將來執行。如今的龍井廟,大戶帶動作用明顯,散戶迅速“化零為整”,走出了一條“農戶搞管護、大戶包銷售”的新路子。
拓寬銷售新渠道,也需要借勢發力。今年3月,25噸優質榮昌血橙抵達新加坡市場,一部分就來自龍井廟村。了解到我區與市中新項目管理局簽訂《中新(重慶)農業國際合作示范區合作協議》后,張軍就天天盼喜訊,終于抓住了出口的好機會。
“農業不搞深加工,等于一場空。”張軍說。得益于民盟榮昌區總支部的牽線搭橋和清流鎮黨委政府大力支持,龍井廟村與中國農業科學院柑橘研究所達成“校地合作”,建設了水果分揀、凍庫等現代化設施,實現了柑橘分類分層次、錯峰銷售。
同時,有了更高層次專家指導、“硬核”科技實力護航,龍井廟村利用柑橘研究所專業化進口設備,生產出首批“無任何添加劑”的NFC純果汁,并選定“榮遇棠橙”作為品牌名。依靠好品質,果汁一上市就大受歡迎。
“借”得東風來,謀求大發展。龍井廟村強村富民之路將越趟越堅實、越走越寬闊。
(融媒體中心記者 張飛龍)
主辦:榮昌區融媒體中心 投稿郵箱:903338624@QQ.com
版權所有:榮昌區融媒體中心(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地址:重慶市榮昌區海棠大道80號 郵編:402460 技術支持:華龍網 經營許可證編號:渝B2-20030050
渝ICP備2020011814號-1 舉報電話:61471263 舉報郵箱:1647737032@qq.com
榮昌區網絡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舉報電話61471261
中華人民共和國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50120210015
渝公網安備 50022602000312號
電話:85267948 郵箱:qrmtzx12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