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得慌?!笨稍诋斚逻@個生活快節奏、工作高強度的社會環境下,按時吃飯成了一個大問題。
前段時間,微博話題“全國超1億人不按時吃晚飯”登上熱搜,網友們紛紛發表自己的意見和看法,甚至“大倒苦水”——按時吃飯?不存在的!
按時吃飯到底多重要?
根據國外科學家一份研究報告顯示,有節奏的食物攝入驅動的全身信號,對肝臟代謝功能有顯著的促進作用。
如果每天都在錯誤的、無規律時間進食,會導致節奏性基因表達無法同步,從而引發疾病。
1.胃腸疾病
中午吃過飯以后,等到晚上九、十點鐘再吃晚飯?大錯特錯!
晚飯或者夜宵吃得過晚,吃過飯以后馬上就休息,導致食物在身體內消化得不夠充分,這一類人很容易得胃炎、潰瘍等疾病。
2.刺激膽囊
只有進餐會“啟動”膽囊排泄膽汁,幫助人體消化吸收。
飲食不規律,膽汁會在膽囊里儲存過長,久而久之就會有膽固醇類的固體物質析出,形成結石。
3.免疫系統紊亂
芬蘭赫爾辛基大學一項刊登在美國《公共科學圖書館·綜合》雜志的研究發現,飲食紊亂癥患者比健康人群更容易罹患自體免疫系統疾病。
而自體免疫系統疾病發生時,患者免疫系統會錯誤地摧毀自體健康細胞。
4.傷心臟
英國諾丁漢大學的一項研究發現,不吃早飯會暫時提高“壞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的含量;而吃飯太晚則會升高血糖、膽固醇、甘油三酯含量,增加罹患心臟病的風險。
5.肥胖
經常挨餓,不知道什么時候才有能量供應,身體會本能地感覺到沒有安全感,急著把吃的東西趕快存起來。
這樣的結果便是吃一點東西就容易合成脂肪,而后人體很快感覺饑餓,食欲再次高漲。
因此,隨便省略一餐,或者饑一頓飽一頓,反而更容易讓人發胖。
6.糖尿病
饑一頓飽一頓更容易患糖尿病,上世紀60年代經歷過饑荒,改革開放后生活改善、飲食過度的這批人群,糖尿病患病率很高,就與此有關。
7.精神不佳、虛弱
不吃晚飯則沒有足夠的能量供給,容易出現心慌虛弱等狀況,影響夜間的睡眠質量。
怎么吃飯才算健康?
1.按時
午飯最好安排在12:00-13:00之間;
晚飯則應安排在18:00-19:00之間。
人體是有生物鐘的,即使是不餓的情況下到點也應該吃飯,如果長期不規律吃飯可能引起胃腸疾病。
2.節制
攝入足量的蔬菜和水果。
控制脂肪攝入量,建議用植物油來替代動物脂肪。
減少高糖的食物和飲料,可以用水果來替代甜品。
減少鈉/鹽攝入,食品罐頭和包裝產品盡量不吃。
經常喝水,保證水分攝入。
如果飲酒,請保持節制。
每天進行體力活動,每天至少30分鐘。
主辦:榮昌區融媒體中心 投稿郵箱:903338624@QQ.com
版權所有:榮昌區融媒體中心(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地址:重慶市榮昌區海棠大道80號 郵編:402460 技術支持:華龍網 經營許可證編號:渝B2-20030050
渝ICP備2020011814號-1 舉報電話:61471263 舉報郵箱:1647737032@qq.com
榮昌區網絡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舉報電話61471261
中華人民共和國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50120210015
渝公網安備 50022602000312號
電話:85267948 郵箱:qrmtzx12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