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遴選確定首批23個義務教育課后服務典型案例單位,并在系統內推廣有關創新舉措和典型經驗。教育部明確要求,中小學要為群眾辦實事解難題,課后服務結束時間原則上不早于當地普遍的正常下班時間后半小時。
明確中小學生課后服務的相應標準,解決了基層群眾的燃眉之急,并為中小學校進行規范性操作掃清了政策性障礙。中小學生的課后服務是不少學生及家長的迫切剛需,尤其是對于城區上班的雙職工、外出務工的農民工來說,每天下午三四點中小學生放學之后,家長幾乎很少有時間和精力去照顧管理孩子。要么是讓孩子在離開學校之后放任自流,要么是花高價寄托于各種校外培訓機構,面對如此兩難選擇,絕大多數家長希望學生就讀學校,能夠組織教師提供課后服務。而另一方面,由于之前國家教育主管部門沒有明確統一規范的實施政策,各地基層中小學校明知家長有需求,也由于服務收費等情況敏感、容易引發社會質疑,而不敢、不愿、不能主動實行課后服務。
厘清學校“課后服務”與校外“有償培訓”的認知邊界,有助于將為民服務事項真正辦實辦好。下午放學后學生無人管理、學生放學回家后的家庭作業家長無法輔導、學生離校后的學習困難得不到及時解決……針對家長群體普遍面臨的重要“痛點”,教育部的通知中均有明確的回應。比如,明確“推動課后服務全覆蓋”,強調城區義務教育學校全覆蓋、有需求的學生全覆蓋,就充分凸顯課后服務的普惠性,這就和校外有償培訓“靠錢作為選擇杠桿、以交費多少決定服務內容”的商業性有著本質區別。此外,明確“課后服務結束時間原則上不早于當地普遍的正常下班時間后半小時”,甚至對有特殊需求的學生,“可以提供延時托管服務”,既有原則、又有彈性的指導性要求,充分考慮了家長下班后接學生的實際情況,無疑會得到家長群體的支持。
急群眾之所急,打通學校課后服務“最后一公里”,需要各方盡快形成推進合力。課后服務不只是學校和家長之間的“你情我愿”,還涉及到校外培訓托管機構等其他群體的相應權益,而具體到學校、班級、教師頭上,或也會因為學生數量、學科教師構成、師資及服務崗位的人力資源配比等因素,出現某些差異現象。因地制宜、因校制宜,甚至是“一校一策”推進課后服務,首先需要地方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門,盡快細化本地學校課后服務的“施工圖”,對學校的課后服務內容、收費標準、安全責任等,從細節上明確“紅線”。同時,中小學校要主動將推進課后服務情況向學生家長、社會公眾通報公布,并積極接受社會監督。教育、市場監管等職能部門,還要有效做好校外培訓機構的規范性運行,引導社會各方理解配合中小學校,將課后服務這件為民實事做得更好、更實。
作者:渝西鋒光
棠城e評所登載的所有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網站立場無關。歡迎關注棠城e評,投稿郵箱1441749766@qq.com。
主辦:榮昌區融媒體中心 投稿郵箱:903338624@QQ.com
版權所有:榮昌區融媒體中心(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地址:重慶市榮昌區海棠大道80號 郵編:402460 技術支持:華龍網 經營許可證編號:渝B2-20030050
渝ICP備2020011814號-1 舉報電話:61471263 舉報郵箱:1647737032@qq.com
榮昌區網絡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舉報電話61471261
中華人民共和國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50120210015
渝公網安備 50022602000312號
電話:85267948 郵箱:qrmtzx12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