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帶貨”正在成為鄉村大地隨處可見的日常“風景線”。新鮮的桃子、李子出來了,駐村干部架上手機“直播帶貨”;村民家種的土豆賣不動了,扶貧干部邀請“網紅”到地頭“直播帶貨”;貧困村大面積發展的中草藥滯銷了,鎮、村干部赤膊上陣“直播帶貨”……隨著移動互聯網技術在不同人群中的普及運用,以及網絡視頻成為廣受歡迎的“主流”傳播內容,各種層次、不同類型的“直播帶貨”,為農產品上線進城打開了一扇又一扇“窗口”。通過“直播帶貨”,不少基層干部帶領村民更好熟悉電商模式、更好掌握產品推銷技能,為增加村民收入、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發揮出較大積極作用。
但是,在“直播帶貨”遍地開花的同時,面對“鬧熱”需要有“冷思考”。比如,在支持“直播帶貨”助銷農產品、助力農民增收的同時,需要對“直播帶貨”的經濟效益、社會效應進行針對性分析。毋容置疑,越來越多的農產品,通過“直播帶貨”走出大山;越來越多的基層干部,努力以“直播帶貨”方式提升農產品附加值。然而也要注意到,有的“直播帶貨”是光有形式上的“直播”,而沒有把“貨”帶出去。更有甚者,有的基層干部利用“直播帶貨”搞“直播出鏡”,雇人湊流量、花錢買吆喝,心思完全不在農產品上的“直播秀”,久而久之無疑會招致群眾反感。
此外,有的網絡平臺及其經營者,打著“直播帶貨”的幌子,一門心思卻是“雞腳桿刮油”侵害群眾利益,這樣的歪風值得警惕。有的直播平臺不顧村民切身利益,對直播銷售農產品進行“瘋狂打折”,短時間內吸引到了人氣、長遠來看卻不利于農產品以合適價格站穩市場。有的“網紅”主觀上缺乏公益助農的內生動力,將“直播帶貨”銷售農產品作為賺錢“生意”,有的甚至是農產品沒有賣出多少、向農戶提取的利潤卻分錢不少照收不誤。如今,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方興未艾,涌向基層和群眾的網絡直播平臺良莠不分,無論是“直播”技術、還是“帶貨”水平都參差不齊,需要有關部門加強精準監管。
“直播帶貨”歸根結底只是推銷和廣告產品的一種方式,不管畫面上“直播”的形式多么炫、也不管鏡頭中“帶貨”的人多么牛,把嚴產品質量、拓寬銷售渠道、尊重受眾體驗,才是播好貨、賣好貨的“王道”。“天上不會掉餡餅”,沒有品質作基礎、缺乏渠道為支撐、受眾感受欠佳的任何農產品,都不可能寄望于一場“直播帶貨”而實現咸魚翻身——既要強化“直播帶貨”行業監管,也要不斷提升基層干部、農戶的技能水平,從而確保每一場直播都體現貨真價實、每一次帶貨都帶來“真金白銀”。
作者:渝西鋒光
棠城e評所登載的所有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網站立場無關。歡迎關注棠城e評,投稿郵箱1441749766@qq.com。
主辦:榮昌區融媒體中心 投稿郵箱:903338624@QQ.com
版權所有:榮昌區融媒體中心(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地址:重慶市榮昌區海棠大道80號 郵編:402460 技術支持:華龍網 經營許可證編號:渝B2-20030050
渝ICP備2020011814號-1 舉報電話:61471263 舉報郵箱:1647737032@qq.com
榮昌區網絡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舉報電話61471261
中華人民共和國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50120210015
渝公網安備 50022602000312號
電話:85267948 郵箱:qrmtzx12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