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來自重慶的“速凝棉”——多功能超吸水纖維、高光譜計算成像系統等8項科技創新成果,走上全球技術轉移大會成果對接會,面向全球“招親”尋求合作伙伴,推動成果轉化。
“速凝棉”看上去和普通棉花差不多,但在接觸到血液時能夠立即吸收血液中的水分變成果凍狀,從而實現快速止血;用肉眼、彩色相機無法辨別綠植的真假,但用光譜成像設備就可以精準地辨別出來……這些超“炫”的科技創新成果令人耳目一新,從一個側面體現出重慶相關領域科研的進步。近年來,我市創新項目成果頻出,既有量的飛躍,還有質的提升,這與廣大科研工作者的辛勤付出密不可分,也是全市科技創新環境持續改善帶來的結果。
但是,在對成績感到欣喜的同時,更應冷靜看到不足。比如,我市基礎科學研究短板依然突出,具體表現為基礎研究投入有待加強、結構不合理狀況需要繼續優化、頂尖人才和團隊相對匱乏、重大原創性成果不多;還比如,我市科技創新生態建設還有明顯短板,具體表現為科研成果應用場景有待拓展、成果有效轉化率不高、尚未形成影響力強的科研成果推介平臺……導致這些不足的,固然有地理區位、經濟水平、產業結構等客觀因素;而更容易被忽略的,卻是科技創新意識淡薄、找不準科技創新服務的“興奮點”,欠缺敢闖敢拼勁頭、在推動科技成果轉化上不敢“吃螃蟹”等因素。
科研團隊歷時8年研究、獲得6項國家發明專利的“速凝棉”項目,有著巨大的國內市場需求,和國外同類產品相比具有明顯價格優勢,但在我市卻不容易找到推動成果轉化的“婆家”;一邊是在我市的環境監測、精準農業、公共安全、醫療診斷等領域,迫切需要低成本、高性能高光譜成像設備來實現圖譜融合的精細監測,一邊卻是出自我市的高光譜計算成像系統成果,遠赴上海參加現場路演和成果對接,希望有合作伙伴“接招”拓展應用場景……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演變,使得加快提高我市科技創新能力的緊迫性愈發凸顯。大力推動科技創新,既要加快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牢牢把握競爭與發展的主動權;又要進一步細化實化配套措施,提升科技創新服務水平,為科技成果轉化、應用場景拓展提供有力支撐。
如果將優秀的科技創新成果比喻為參天大樹,那么良好的科技創新服務就是滋養參天大樹的肥沃土壤——多為科技創新培土護苗,就能進一步夯實我市科技創新基礎。在科技創新服務上不斷創新“姿勢”,加快科技成果轉化、深化拓展應用場景,就能加快推進數字經濟、智能制造、生命健康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在我市形成更多新的增長點、增長極,為未來創新驅動發展奠定新優勢。
作者:朱蕓鋒
棠城e評所登載的所有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網站立場無關。歡迎關注棠城e評,投稿郵箱1441749766@qq.com。
主辦:榮昌區融媒體中心 投稿郵箱:903338624@QQ.com
版權所有:榮昌區融媒體中心(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地址:重慶市榮昌區海棠大道80號 郵編:402460 技術支持:華龍網 經營許可證編號:渝B2-20030050
渝ICP備2020011814號-1 舉報電話:61471263 舉報郵箱:1647737032@qq.com
榮昌區網絡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舉報電話61471261
中華人民共和國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50120210015
渝公網安備 50022602000312號
電話:85267948 郵箱:qrmtzx12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