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作華(右二)和團隊工作人員查看生豬長勢(資料圖片)
重慶榮昌客戶端訊(融媒體中心記者 廖國穎)近年來,“榮昌豬”的名號越來越響,其健康優質的品質也受到廣大消費者青睞,這背后,有眾多科研人員的守護,市畜牧科學院院長劉作華,就是其中的一員。
“在我36年的工作經歷中,除了跟人打交道,就是跟豬打交道最多。”劉作華笑稱。
劉作華出身農家,有一年,全村的豬、雞全部發病而亡。過年吃肉的愿望落空,至今讓他記憶猶新。親眼見過畜禽生病給父老鄉親造成的損失,讓劉作華萌生了依靠科學助農增產增收的愿望。
1985年,劉作華大學畢業,從事生豬高效健康養殖技術、地方豬種資源保護與利用等工作。其中,如何保護與開發利用地方豬種資源,是擺在劉作華面前迫切需要解決的難題。
“生豬生長速度慢、瘦肉率較低,加上保護不力,嚴重威脅著我國生豬種業安全。加強地方豬保護與開發利用勢在必行。”劉作華說,榮昌豬不僅是重慶本土的品種,也是我國最具代表性的地方豬種之一,從本土提取典型標本,就能破解地方豬的保護與利用難題,提升生豬產業的核心競爭力。
1991年,由劉作華主持研究的“榮昌豬品種資源保護與開發利用”科研項目正式立項。圍繞榮昌豬的保護、利用,開展遺傳資源保護方法和保存技術創新;深入挖掘優勢、特色性狀基因,創新育種技術,培育肉質優良、市場競爭力強的新品種……多年來,劉作華帶領400余名科技人員,建立了榮昌豬保種場、保護區及遺傳資源冷凍庫相結合的開放式動態三級保種模式,開發集成了保種技術體系;發掘了榮昌豬優勢和特色性狀基因,培育出榮昌豬新品種及專門化品系,開發集成了榮昌豬標準化生產成套技術。
劉作華回憶,他帶領團隊挨個走訪養殖戶,還曾在豬圈里一住就是一周,搭個簡易床鋪,和豬“同吃同住”,24小時盯著豬的細微變化,“看它們胃口好不好,連打個噴嚏都緊張!”
“榮昌豬品種資源保護與開發利用”自立項至今,已取得授權國家發明專利16項,實用新型專利20項,并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用劉作華的話說,科技創新讓經濟與社會效益同時彰顯,也引領著生豬產業技術的升級轉型。
“無菌豬”也是劉作華的“得意之作”。
1200平方米的無菌“大房子”里,只住了300頭豬。它們出生需是無菌剖腹產,由“醫生”接生;它們吃的食物,必須進行高溫、高壓等多種無菌手段消毒;它們受到精心呵護,由專門的“保姆”看護……它們是市畜科院培育的“無菌豬”。
“早在2017年前,國內‘無菌豬’培育核心關鍵技術尚未取得突破,其技術多掌握在美國、韓國等少數國家手中。”劉作華介紹,直到2017年下半年,他的團隊經過近6年的技術攻關,建立了國內唯一、國際上最大的無菌豬培育和轉化應用平臺,填補了國內空白,并得到廣泛運用。
“6年時間,大家和豬在一起的時間,比陪家人的時間還多。”劉作華說,利用“無菌豬”的研究成果,可直接進行兒童疫苗、嬰幼兒奶粉質量評價、特殊病人膳食產品開發以及早產兒的健康研究,對人類醫學、生物學、畜牧、食品、環境等諸多領域的進步,有著重大貢獻。
我國唯一的人源化抗體基因小鼠,也是劉作華帶領團隊辛勤耕耘的成果。去年,其團隊利用自主培育的人源抗體小鼠,開展新冠治療抗體藥物開發,成功篩選出多個候選抗體,其主要技術指標處于世界前列。
此外,劉作華本人先后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國家星火科技三等獎1項、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2項、二等獎6項,三等獎11項;獲評首批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全國農業科研杰出人才,獲得國務院政府津貼等榮譽12項……這一項項可喜的榮譽,是劉作華幾十年如一日,兢兢業業工作的“結晶”。
劉作華表示,將繼續聚焦生豬領域“生豬種質資源開發利用、生豬綠色高效養殖、重大疫病防控”三大關鍵核心技術,推動全國畜牧產業高質量發展。
主辦:榮昌區融媒體中心 投稿郵箱:903338624@QQ.com
版權所有:榮昌區融媒體中心(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地址:重慶市榮昌區海棠大道80號 郵編:402460 技術支持:華龍網 經營許可證編號:渝B2-20030050
渝ICP備2020011814號-1 舉報電話:61471263 舉報郵箱:1647737032@qq.com
榮昌區網絡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舉報電話61471261
中華人民共和國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50120210015
渝公網安備 50022602000312號
電話:85267948 郵箱:qrmtzx12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