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7日起,2021年高考將進入最后1個月倒計時,學子們也將進入最后的沖刺時間。今年2月,教育部印發《關于做好2021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通知》,明確2021年全國高考定于6月7日開始舉行。從報名情況來看,在一些省市,高考報名人數呈上升趨勢。另外,有8個省市在今年迎來新高考首考。
作為“國之大考”,今年的高考無疑將再次吸引舉國關注,牽動無數人的心。從以往年份的高考節點來看,每當高考臨近、高考期間或高考成績放榜時段,總是社會輿論群情喧鬧之時。民眾對這種通過考試競爭高校入學機會的程序,傾注了細致入微的注意力,進而以各種方式支持子女或親屬參加高考,固然無可厚非。然而不可忽視的是,由于某些偏離教育規律的事件炒作,或者是對考生等高考當事人進行脫離基本事實的報道,以及對少數高校或學科進行超出常規的夸張渲染,客觀上加重了諸多考生、家長和整個社會心態的焦慮情緒。因此,高度重視一年一度的高考,用客觀、理智的平和心態來看待高考就是應有之義。
毫無疑問,無論是對于經歷了十多年寒窗苦讀的莘莘學子,還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千萬家長,高考都是一件“超級大事”。然而,在考生、家長等方面熱衷于聚焦高考成績如何、如何才能取得更好高考成績,以及怎么進入性價比含量更高的高等院校等“高考季”的熱門話題同時,理性認識高考的聲音卻不容缺席。一方面,在高中畢業生完成中學學業、進入不同高校的這個關鍵環節上,高考誠然承擔了篩選和分類的功能;而且這樣的篩選與分類,往往意味著考生將面對不同的學習成長經歷與迥異的高校資源。另一方面,隨著高校入學率的不斷提高,高考不再具有“一考定終身”絕對性;與此相反,高考成績不突出、就讀高校非名牌,但在步入社會后為國家和社會作出顯著貢獻、實現心儀人生價值的案例卻比比皆是。
考生、家長等是決定社會“高考情緒”走向的“絕對內核”群體,要讓整個社會都用更趨平和的心態來看高考,關鍵在于整個“絕對內核”要適時降溫和趨于理智。近年來,國家不斷加大對高校學科建設、師資力量、教學設備設施的投入,并運用多種途徑促進高校教學資源的均衡化,這為數以百萬乃至過千萬的考生“人人都有學上”,進而“個個都有好學校上”提供了堅實的基礎支撐。然而,由于長期以來的“優中選優”認知慣性,不少考生或家長習慣性將目光瞄準北大、清華等少數綜合性優勢明顯的名牌高校,而對其他擁有少數或單科優勢的院校選擇性忽略。“考上了清華北大就一定是優秀的”“高考成績好的就一定要上北大清華”等固化思維,需要更為科學平和地化解,讓更多學子找到更適合自身成長的學校或專業,能更好的為國家、社會作出貢獻。
作者:渝西鋒光
棠城e評所登載的所有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網站立場無關。歡迎關注棠城e評,投稿郵箱1441749766@qq.com。
主辦:榮昌區融媒體中心 投稿郵箱:903338624@QQ.com
版權所有:榮昌區融媒體中心(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地址:重慶市榮昌區海棠大道80號 郵編:402460 技術支持:華龍網 經營許可證編號:渝B2-20030050
渝ICP備2020011814號-1 舉報電話:61471263 舉報郵箱:1647737032@qq.com
榮昌區網絡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舉報電話61471261
中華人民共和國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50120210015
渝公網安備 50022602000312號
電話:85267948 郵箱:qrmtzx12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