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關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意見,提出“推進城鄉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一體建設,創新實施文化惠民工程”。
加快鄉村文化振興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重要內容之一。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對新發展階段優先發展農業農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作出總體部署,為做好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三農”工作指明了方向,必將推動農村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發展繁榮。進入新的發展階段,加快鄉村文化振興迎來了前所未有的新機遇。一方面,在取得打贏脫貧攻堅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等重大成就之后,廣大人民群眾對文化產品等“精神食糧”的需求不斷加大,客觀上為鄉村文化產業、文化事業發展,拓寬了市場空間。另一方面,由于物質基礎設施不斷健全,鄉村文化事業保障措施愈發完善,文化產業生態愈發良好,豐富的鄉村人文資源,正在越來越多地被提煉和轉化,成為凝聚人民群眾創新創造活力的重要源泉。
加快補齊短板,為鄉村文化振興發展鋪墊堅實基礎。“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依然在農村,最廣泛最深厚的基礎依然在農村。”舉全黨全社會之力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讓廣大農民過上更加美好的生活,迫切需要補齊農村文化發展短板弱項。比如,將發展農村文化作為地方財政預算優先保障領域,發揮財政投入引領作用設立鄉村文化振興基金;再比如,堅持農村文化為農民服務宗旨,鼓勵文化下鄉開發專屬產品支持農村新產業新業態;再比如,大力發展數字鄉村工程,通過互聯網技術應用將地方優勢特色文化傳播至全世界……
強化歷史責任擔當,向改革要動力加快鄉村文化振興,全面推進農村文化發展。農民群眾既是農村文化事業發展的受益者,又是農村文化事業發展得好不好的評判者。進入新的發展階段,農民群眾對文化事業的發展、對文化產品的需求,已經從缺不缺、夠不夠,提檔升級為好不好、精不精。加大改革力度,進一步充分發揮市場在農村文化發展資源配置中的關鍵作用。既要加快構建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的農村文化事業協調發展機制;又要不斷提升農村文化產業的規模化、集約化、專業化水平。
搶抓機遇加快推進鄉村文化振興,提升農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意見,將黨的各項文化惠民政策做細做實,不斷提高農村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水平,以更多更優的文化產品服務農民,以膾炙人口的“文化大餐”,不斷滿足農民群眾多層次、多樣化、個性化的文化需求。
作者:渝西鋒光
棠城e評所登載的所有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網站立場無關。歡迎關注棠城e評,投稿郵箱1441749766@qq.com。
主辦:榮昌區融媒體中心 投稿郵箱:903338624@QQ.com
版權所有:榮昌區融媒體中心(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地址:重慶市榮昌區海棠大道80號 郵編:402460 技術支持:華龍網 經營許可證編號:渝B2-20030050
渝ICP備2020011814號-1 舉報電話:61471263 舉報郵箱:1647737032@qq.com
榮昌區網絡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舉報電話61471261
中華人民共和國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50120210015
渝公網安備 50022602000312號
電話:85267948 郵箱:qrmtzx12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