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近日出爐,15項重大事項直接提及重慶,在涉及重大政策當中,提出“打造長江國際黃金旅游帶、巴蜀文化旅游走廊”。近年來,重慶與四川、湖北等鄰近省份,共同推動文化和旅游跨區域融合發展,努力實現“串珠成鏈”的腳步不斷向前。
文化是旅游的靈魂。作為旅游的核心資源,散落于各個省市的豐富人文資源,由于浸潤著厚重歷史文化風韻,總能讓人無比向往。“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讓成都杜甫草堂聞名遐邇;一部《紅巖》,吸引眾多游客慕名前往重慶渣滓洞、白公館景區;“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成為長江三峽水流湍急、河道險峻的生動寫照,令人對三峽景區無限向往……站在“一條線”上整體規劃,而不只是停留于“一個點”單打獨斗,如何更好地挖掘利用巴蜀文化旅游走廊、長江沿線的人文、自然資源,并讓其“串珠成鏈”為旅游業發展助力,無疑值得相關省市及地方區縣認真思考。
“第一天上午,參觀四川瀘州1573酒窖,品味傳統酒文化;第一天下午,重慶榮昌安陶小鎮手工制作陶器,體驗陶文化;第二天上午,前往四川自貢,探尋鹽文化之旅……”在川渝兩地鄰近的區市,越來越多的城市開始在盤點文化“家底”、提煉人文氣質的基礎上,探索跨區域文旅協作融合發展。事實證明,不同省市之間跨區域進行文旅融合,能夠有效豐富旅游內容、提升旅游文化內涵。相鄰區市的多個景點“串珠成鏈”,前往這些地方旅游就不再是單調的“到此一游”,或蜻蜓點水式的“打卡”,而是成為符合當下人們日益增長文化需求的深度文化體驗,適應助推消費經濟業態多元化升級的蓬勃勢頭。由此可見,有序推動跨區域文旅融合,將釋放出“1+1>2”效應,有效提升區域文旅產業品質。
以互聯網為平臺載體的各種新技術廣泛應用,讓跨區域文旅融合“串珠成鏈”更精彩。比如,運用5G連線,川渝游客在家就能感受“雙城經濟圈”相關城市的旅游魅力;再比如,利用沉浸式場景設施,游客可以實現“穿越”,與大足石刻、成都三星堆等地的文物“對話”;還比如,通過VR、AR技術,游客能夠身臨其境體驗“千里江陵一日還”的輕松愜意……不斷創新方法、完善機制,促進跨區域的不同景點景區“串珠成鏈”,在推進文旅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同時,可以帶動其他行業實現不同領域的全方位深度融合,對于助力地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有著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當然,推動跨區域文旅融合“串珠成鏈”,絕不是分屬于不同行政區域的文化和旅游資源的簡單相加,而是通過強化整體規劃、分頭實施,在鄰近或關聯的旅游線路中注入較為系統的文化之魂。檢驗跨區域文旅融合是否真正串珠成鏈,就要看是否實現了讓文物說話、讓歷史說話、讓文化說話,就要看相關地域的文化形態和鮮明特點是否得以更為生動地呈現,進而更好實現文化的保護和傳承。
無論是長江國際黃金旅游帶,還是巴蜀文化旅游走廊,跨區域文旅融合的圖景正在向縱深鋪展,通過串珠成鏈不斷豐富人們的文旅體驗,仍有很多完善提升的空間。對照我國“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需要川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以及長江沿線相關區縣市,齊心協力共同繪制文旅融合“工筆畫”,在更廣范圍、更深層次、更高水平上實現跨區域文旅融合發展,從而用更加精彩的“詩和遠方”滿足人民群眾美好生活期待。
作者:朱蕓鋒
棠城e評所登載的所有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網站立場無關。歡迎關注棠城e評,投稿郵箱1441749766@qq.com。
主辦:榮昌區融媒體中心 投稿郵箱:903338624@QQ.com
版權所有:榮昌區融媒體中心(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地址:重慶市榮昌區海棠大道80號 郵編:402460 技術支持:華龍網 經營許可證編號:渝B2-20030050
渝ICP備2020011814號-1 舉報電話:61471263 舉報郵箱:1647737032@qq.com
榮昌區網絡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舉報電話61471261
中華人民共和國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50120210015
渝公網安備 50022602000312號
電話:85267948 郵箱:qrmtzx12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