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租地種土豆,讓農民先看到實實在在的收獲;開免費培訓班,到鄉下手把手教村民種植;全國兩會,把土豆帶到人民大會堂,進行一波現場推廣……全國人大代表朱有勇,為了帶富貧困群眾,身為院士的他將履職答卷寫在大地上,真的夠“拼”!
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帶領14億中國人民邁入小康社會,是黨向歷史和人民作出的莊嚴承諾,是不是真正扎根農村助力貧困地區群眾增收致富,能不能腳踏實地參與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檢驗科技工作者初心和使命。全國人大代表朱有勇始終不忘自己身為共產黨員的初心和使命,長期投身貧困地區的農業生產一線,把先進的土豆種植技術手把手傳授給村民,讓科技成果直接惠及群眾,被當地群眾親切地稱為“農民院士”。更好發揮“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作用,需要更多科技工作者像“農民院士”朱有勇這樣,不斷錘煉忠誠于黨的政治信仰,勇做走在時代前列、投身鄉村振興的奮斗者,用情用力寫好鄉村振興科技答卷。
脫貧攻堅取得勝利后,“三農”工作重心進行歷史性轉移,舉全黨全社會之力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先進技術和科技成果應用到田間地頭大有可為。“農民院士”朱有勇曾經說過,“我們把科技論文寫在了大地上,這比把論文寫在紙上艱難得多,但在我們心中、在拉祜族群眾心中,科技成果漫山遍野飄香的分量比一紙論文要重得多、亮得多。”站在開啟幸福新生活、鄉村振興新奮斗的歷史起點,廣大科技工作者要有蓬勃昂揚的朝氣,自覺摒棄歇歇腳、喘口氣的懈怠情緒,充分運用科技力量助力補齊農村人口義務教育、基本醫療、住房和飲水安全等方面短板。用情用力寫好鄉村振興科技答卷,就是要在促進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當中大展身手。
據統計,黨的十八大以來,全國科技系統累計在貧困地區建成1290個創新創業平臺,建立7.7萬個科技幫扶結對;選派28.98萬名科技特派員,投入200多億元資金,實施3.76萬項各級各類科技項目,推廣應用5萬余項先進實用技術、新品種……用情用力寫好鄉村振興科技答卷,把論文寫在鄉村振興的大地上,科技工作者既要積極示范“做給農民看”、還要吃苦耐勞“帶著農民干”。通過農民看得見、摸得著的示范帶動,進一步激發基層群眾中鄉村振興內生動力;通過帶著農民一起干,帶出懂農業愛農業、扎根農村不走的新農人,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培育源源動力。
把科技論文寫在鄉村大地上,“農民院士”朱有勇等身體力行做出了示范好樣子。目前,正是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奮力邁進的重要歷史關口,科技工作者掃除各種“攔路虎”、努力啃下“硬骨頭”,把辛勤汗水灑向田野大地,用情用力寫好鄉村振興科技答卷,定能在幫助群眾脫貧致富、實現全面小康當中,收獲豐收喜悅和滿滿的幸福!
作者:渝西鋒光
棠城e評所登載的所有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網站立場無關。歡迎關注棠城e評,投稿郵箱1441749766@qq.com。
主辦:榮昌區融媒體中心 投稿郵箱:903338624@QQ.com
版權所有:榮昌區融媒體中心(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地址:重慶市榮昌區海棠大道80號 郵編:402460 技術支持:華龍網 經營許可證編號:渝B2-20030050
渝ICP備2020011814號-1 舉報電話:61471263 舉報郵箱:1647737032@qq.com
榮昌區網絡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舉報電話61471261
中華人民共和國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50120210015
渝公網安備 50022602000312號
電話:85267948 郵箱:qrmtzx12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