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期間,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新技術蓬勃發展,我國數字產業化實力大幅提升。2019年,數字產業化增加值規模達7.1萬億元,占GDP比重7.2%,同比增長11.1%。
加快推動數字產業化,依靠信息技術創新驅動不斷催生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數字經濟新動能推動實體經濟實現新發展。數字化改造促進產品個性化定制和低成本制造,在極大滿足客戶實時需求的同時,進一步減少原材料和能源的消耗,有利實現可持續發展。在我國數以千萬計的中小企業,是推進產業數字化的重中之重,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投資建設工業互聯網技術開發服務中心并對中小企業開放,可以大幅提升企業生產過程管理的時效性、精準性。互聯網新技術新應用對傳統產業全方位、全角度、全鏈條改造方興未艾,數字對經濟發展的放大、疊加、倍增作用大有可為。
大量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在數字社會中涌現,讓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得到很好滿足。消費者網上提交訂單需求,云平臺自動匹配設計師、分配任務給集群企業,服務器將數字信息傳送至機器,產品完工后通過智慧物流交付……只要動動手指,僅用一部手機就能滿足衣食住行娛等生活需求:吃,可以線上點外賣;住,通過平臺預約賓館或民宿;行,網約車、定制公交、共享單車等應有盡有;遠程診療、在線問診等醫療服務的可及性和精準性不斷提升。我國手機出貨量、網民數量保持世界第一,加速推進數字經濟發展,將為數字化公共服務進一步拓展廣闊空間。
“好風憑借力”,展望“十四五”,得力于扎實基礎、技術創新等優勢條件,我國數字產業化將再上新臺階。以5G、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為代表的數字技術正加速突破,與制造、能源、材料等領域的融合創新成果愈發豐富,必將有力促進生產方式變革和生產效率提升。在此同時,移動應用、小程序等產品新形態相繼涌現,信息傳輸網絡加速向集感知、傳輸、連接、存儲、計算于一體的新型基礎設施演進,跨界融合正在提速。面對嚴峻復雜的發展形勢,我國有信心有能力加快構建高速率、全覆蓋、智能化新一代信息網絡,進一步加大前沿數字技術研發投入,不斷補足技術短板,為即將到來的數字經濟新業態蓬勃發展提供堅實支撐。
進一步激活數字技術引擎、聚集聚強數字經濟新動能,既沒有輕松愉快的捷徑可走,也沒有現成完好的“作業”可抄,需要廣大黨員干部著眼于未來經濟可持續發展,勇于擔當、主動作為。面對可能遇到的前所未有的風險與挑戰,需要認準方向、咬定目標不放松,以披荊斬棘往前沖的闖勁、風雨兼程不歇息的拼勁,為推進產業數字化、數字產業化,加快數字經濟穩健前行作出新的貢獻。
作者:余是
棠城e評所登載的所有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網站立場無關。歡迎關注棠城e評,投稿郵箱1441749766@qq.com。
主辦:榮昌區融媒體中心 投稿郵箱:903338624@QQ.com
版權所有:榮昌區融媒體中心(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地址:重慶市榮昌區海棠大道80號 郵編:402460 技術支持:華龍網 經營許可證編號:渝B2-20030050
渝ICP備2020011814號-1 舉報電話:61471263 舉報郵箱:1647737032@qq.com
榮昌區網絡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舉報電話61471261
中華人民共和國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50120210015
渝公網安備 50022602000312號
電話:85267948 郵箱:qrmtzx12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