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端互動、數據拼單、工業互聯網轉產……今年以來,線下經濟遭遇挑戰,以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為支撐的新業態新模式迅速“補位”,推動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國家發改委、工信部等13部門近期聯合印發《關于支持新業態新模式健康發展激活消費市場帶動擴大就業的意見》,提出加快推進產業數字化轉型,壯大實體經濟新動能。
新冠肺炎疫情給實體經濟帶來沖擊的同時,也給數字化升級帶來重要機遇。基于大數據、人工智能、移動互聯網等新技術驅動的平臺經濟發展迅猛,由平臺衍生的新業態、新模式正在重塑行業格局,成為數字經濟發展的重要方向。統計數據表明,2019年我國數字產業化增加值達7.1萬億元,同比名義增長11.1%;數字經濟新產業新業態蓬勃發展,5G創新應用累計開展400多項,涉及工業、交通、醫療等多個行業。應搶抓數字經濟新機遇,加快推進產業數字化轉型,助力市場主體加速點燃數字經濟新引擎,在不斷升級改造的新產業新業態中,優化健全更趨穩健的供應鏈和創新鏈。
補齊“短板”助力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賦能傳統產業數字化轉型。在全國1.2億戶市場主體中,有3000多萬中小企業、8000多萬個體工商戶,加快推進產業數字化轉型,重點和關鍵都在中小微企業;技術門檻和轉型成本較高、短期不能獲得較高收益等原因,導致不少中小微企業面對數字化轉型望而卻步。應細化實施數字化轉型伙伴行動,建立健全“政府—金融機構—平臺—中小微企業”聯動機制,從整體上降低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的成本。通過減免部分費用、組織基礎技術聯合攻關、發展開源社區等普惠性措施,逐漸補足補齊中小企業在技術、資金、效益等方面的“短板”,深度激活企業主體轉型意愿、不斷提升轉型效率。
當前,國內疫情防控形勢不斷向好發展,經濟運行延續穩定恢復態勢,打好組合拳助推中小微企業實施產業數字化轉型、壯大實體經濟新動能正當其時。專家認為,實現傳統產業的數字化轉型,就是要通過信息技術廣泛連接消費主體,以數據流帶動資金流、物資流,從而有效提高生產效率和企業盈利水平,激發消費潛力,為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中國擁有14億人口的超級大市場,隨著居民消費結構加速從數量型、生存型向質量型、發展型轉變,中小微企業加快點燃數字經濟新引擎,就能在數字化轉型升級中贏得先機。
為了幫助中小企業提升創新發展能力、加快轉型升級步伐,從中央到地方出臺了一系列支持企業數字化轉型、強化智能制造水平的政策。今年以來,浪潮云洲工業互聯網平臺支撐128萬家大中小企業進行數字化轉型,服務企業數量同比增長8%;在相關政策支持下,浪潮已獲得11個省份124個地市的工業互聯網服務商身份。各級政府當抓緊落細落實惠企政策,精準施策助力市場主體搶抓時代機遇,乘數字經濟持續高速增長東風,充分激活數字經濟新引擎,推動高質量發展開新局。
作者:渝西鋒光
棠城e評所登載的所有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網站立場無關。歡迎關注棠城e評,投稿郵箱1441749766@qq.com。
主辦:榮昌區融媒體中心 投稿郵箱:903338624@QQ.com
版權所有:榮昌區融媒體中心(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地址:重慶市榮昌區海棠大道80號 郵編:402460 技術支持:華龍網 經營許可證編號:渝B2-20030050
渝ICP備2020011814號-1 舉報電話:61471263 舉報郵箱:1647737032@qq.com
榮昌區網絡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舉報電話61471261
中華人民共和國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50120210015
渝公網安備 50022602000312號
電話:85267948 郵箱:qrmtzx123@163.com